《三国演义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,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“争相誊录,以便观览”,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。
我国有四大名著,分别是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《水浒传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古代时在民间就非常受欢迎,现代又被拍摄成一部部影视剧,热度依旧不减。
四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分伯仲,很难评出高低来,均有超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。
就连外国作家对四大名著的评价都非常高,他们把四大名著拍摄成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作品,反响非常好,但与原著有很大出入。
其中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乃罗贯中,他根据《三国志》和注解以及民间传说故事,通过艺术加工后创作而来。
都说《三国演义》七分实三分假,的确,因为是小说所以有不实之处。
就比如说真实历史根本没有桃园三结义,只说关羽和张飞对刘备情同兄弟;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计谋,并非诸葛亮,因为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;草船借箭、空城计、温酒斩华雄、三气周瑜等均与正史不符。
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写“东汉末年分三国”,三国分别指曹魏、蜀汉和东吴,然而东汉末年实分四国,那么罗贯中为何只写三国?被抹去的那国有何秘密?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:“渊遂自立为燕王,置百官有司。遣使者持节,假鲜卑单于玺,封拜边民,诱呼鲜卑,侵扰北方。”
从记载中可以看出,被抹去的那个国家是燕国,当时的燕国位于辽东苦寒之地,地处偏僻,在历史上没有多大名气,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。
燕国建立时魏、蜀、吴三个国家还没有成立,国君名叫公孙度,有勇有谋,丝毫不逊色于曹操、刘备和孙权等人。
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公孙度建立燕国后一共掌权48年时间,可谓十分不易,最终燕国被司马懿所灭。
刚开始公孙度只是一名小吏,期间还曾被罢免过,后来董卓搅乱京都,辽东太守对董卓怨气极大,非常不服气,结果没过多久太守就被董卓所杀。
此时辽东太守之位空了出来,眼下没有合适人选可以顶上,后来董卓手下推荐了公孙度,董卓没有立即同意,而是暗地里调查了他,得知公孙度能说会道,在当地人缘很好后答应下来。
但是公孙度当上太守以后,并没有多少人真心实意臣服于他,毕竟公孙度不是本地人,还曾多次受到当地豪强和绅士侮辱。
面对这种情况,公孙度实行严刑峻法,哪位豪强如果不拿出好处,就会被灭口或者灭门,当初侮辱过他的人被活活打死,久而久之当地人都非常畏惧他,最终公孙度靠暴政在辽东站稳脚跟。
古代辽东与现代辽东差距甚大,当时此地只有黑乎乎一片,黑土地不能进行开垦,所以生产力较为低下。
由于生产力低下,导致当地人口不多,而且也不富裕。为改变这种局面,公孙度上任后不久便亲自出征讨伐各地,将多个地区收入囊中。
后来公孙度又大力发展生产力,带领当地人走向繁荣,此时辽东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,在加上地盘越来越大,他不再受董卓管辖,自立为王,建立起燕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