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在历经了“元亡明兴”的惨烈元末农民战争后,初建的明王朝境内,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:元朝遗民。
元朝遗民的构成也十分奇特,其中绝大多数人,都是当时的汉族儒生文士。
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印象里,大元朝对待当时的儒生文士,可以说是颇多刻薄。
就以古代儒生们的上升通道科举制度来说。
科举在元朝,曾经被长期停废,后来虽然恢复了科举,但录取却极不公正,广大汉族儒生不但录取率低,且即使金榜题名,也在官场上被边缘化。
在“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”的元朝官场规矩下,大量的要害职务被各级贵族及其子弟把持。
而在民间野史里,更流传着元代九儒十丐的说法...
但是,哪怕明朝开国后,众多元朝贵族重臣们都纷纷改换门庭,摇身变成明朝大臣时,反而是许多当年受尽元朝排挤的文人儒生们,依然保持着对元朝的死忠。
清代《元八百遗民诗咏》里,就记录了八百零五位元朝遗民,其中大多数都是文人儒生。
而且这些遗民对于元朝的忠诚度,真不是一般的高。
比如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,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,明朝立国后就归隐山林,写了怀念元朝的诗,那对元朝“衰年不自禁”的怀念,“安得愁中满意斟”的咏叹,几乎句句是泪。
一票
元末进士蔡子英更是离乡背井,跑进茫茫大漠寻找北逃的北元皇室。
元末明初的大诗人郭钰,甚至做梦都盼着大元打回来,写诗哀叹“白发遗民真可哀,途穷尤望北兵来”…
虽然总的来说,元朝遗民的数量并不多,但他们对元王朝的怀念之情,也让后世多少人唏嘘不已。
好些人更疑惑“难道元朝对他们太好”?
而真实的原因,却不止一个。
02
首先一个原因,就是这其中的很多元朝遗民,对于君臣大义的坚守。
虽然在整个元朝年间,文臣一直都被边缘化。
但元朝同时也是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期。
比如后半辈子甘愿隐居山林,还写了一堆怀念元朝名诗的戴良,他的恩师柳贯等人都是程朱理学大儒。
另一位恩师余阙更为元朝死节。
在这一类遗民心中,元朝就是他们心中的“正统朝廷”,当然要拼死捍卫。
另一个原因是,元朝对待文人儒士,虽然各种排挤打压,却也有好的一面。
首先是儒户制度,将儒生们单独编户,免除各种差役。
而且虽然元朝不重视科举,却也完善了儒家的祭祀典礼,更在各地广设学校,还大力鼓励私学与民间社学。
所以,元代的儒生虽然仕途黯淡,却也在这九十多年里,享受了不少好处,好些人也因此分外怀念元朝。
也正因如此,一直到明朝年间,还有不少文士写文感慨,怀念元朝年间税轻、宽仁的景象,叫好些历史票友有了“元朝统治还不错”的印象。
那么,遗民们怀念元朝,真的是因为“元朝对他们好”?
03
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原因,还是利益问题。
最能代表这一原因的,就是明初文学家苏伯衡的《送楼生用章赴国学序》。
苏伯衡在文章里感慨说:元代的文人虽然仕途无望,但元朝待士却很宽仁,明初的文人呢?倒是做官的机会多,但入仕之后,就要接受朝廷严厉的苛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