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品牌的羽绒服好,罗斯柴尔德,板寸发型
7年前,“富士康诗人”许立志从17楼一跃而下。
留下了193首诗。
在诗里,他这样控诉自己在流水线上的生活:
“我磨去棱角,磨去语言,拒绝旷工,拒绝病假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,双手如飞多少白天,多少黑夜,我就那样,站着入睡”
痛苦,不堪,看不到太多希望。
许立志的“殉道”,曾掀起过一阵波澜。
但这么多年过去了,还是有一大批像许立志这样的90后前赴后继地奔赴流水线过活。
纪录片《18岁的流水线》就记录了这样一个群体。
导演跟拍三年,才拍下了这些低学历打工人的生存现状。
看完我只觉得扎心。
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,或许远超乎我们想象。
1
95年的杨鹏,在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。
20出头的年纪,初中毕业的他,却已经是这个工厂里的“老人”了。
厂里的同龄人大多呆不满一年就离开了。
只有他,兢兢业业,从工厂建立开始就一直坚持到现在。
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比别人轻松多少。
恰恰相反,因为刚入厂时不懂事,他还被骗去做了厂里最苦的工种。
每天7点半,睡眼朦胧的他就要上岗。
在这里,没有什么八小时工作制。
往往到了下班时间,他们还要多加上3、4个小时的班。
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十小时。
这样才能拿到不过4、5000的工资。
流水线上的工作就是如此。
一个人停下,下面的也跟着停摆。
时间紧,任务重,连抽空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。
杨鹏干的是修理工,一不小心就会被手上的撬刀割得鲜血淋漓。
进厂几年,他的手上已经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。
有的时候,下班的他累得连碗都端不住。
意气风发的少年,就这样眼里慢慢没了光芒。
他以为,自己的人生或许会按部就班地走下去。
打工,结婚,生子。
但在工厂里,谈恋爱也并不容易。
之前女朋友的爸妈,嫌弃他的工厂太远,不同意他俩恋爱。
现在的女友梦诗,也是这个厂里的女工。
即便两人现在的日子过得还算恩爱。
一份十几块钱的木桶饭都吃得开心。
但一提到未来,没什么冒险精神的杨鹏总是充满担忧。
梦诗和杨鹏不同,她爱好画画和音乐。
常常想着,有机会要离开工厂,从事自己梦想的职业。
她说,总有一天,要带着杨鹏离开这里。
可对没有学历与技术的两个人来说,这种愿望更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绮梦。
多么无理的浪漫。
又是多么无情的现实。
2
除了像杨鹏这样,稀里糊涂地就来到工厂熬日子的人。
剩下的90后,大致可以分成两类。
一类,是为了来赚钱。
一类,是为了来享乐。
97年的杨玉金就是前者。
她不大喜欢这里,总是逃避导演的镜头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eixinrensheng.com/sifanghua/2998109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!